我一向怕冷,所以出街經常會帶備一件外衣,但通常外衣抵禦的不是寒冷的天氣,而是冷氣。特別在氣候暖化的影響下,寒冷的日子越來越少,外衣的作用主要是抵禦冷氣。
在外國,到室內會脫下外衣,但在香港剛剛相反,在室內反而會穿上外衣,因為冷氣開得太大,特別是在食肆、戲院及公共交通工具。已經有不少的報導說遊客對香港的其中一個印象就是冷氣開得太大,這對香港而言絕對不是好事,這反映香港這個國際都會浪費能源,絕不環保。與外國及國內不同的是在香港的是冷氣,不是空調;是製冷,不是空氣調節。
以小人之心度,不難明白各機構開大冷氣的原因。估計投訴冷氣過大的人總比投訴冷氣不足的人少,大機構處理投訴更是須要用上很多資源,匯報、回應、備案等,還要顧及企業形象,員工更有機會影響工作表現的紀錄,真是影響深遠;如是在食肆,開大冷氣可以讓顧客吃完就走,顧客難以坐得太久,可以多做一輪生意;交通工具的冷氣也異常強勁,巴士、渡輪、鐵路,置身其中除了機器聲,就是冷氣風口的風聲,現在幾乎所有交通工具也有“空調”,但沒有可以通風的窗,車長船長只好開大冷氣,情願冷一點,也好過“焗親”乘客,因為“焗親”乘客最終也可能是收投訴收場;至於商場商舖,中門大開讓冷氣流出炎熱的街外,吸引顧客。以上種種,機構付出的也只是耗電量[製冷劑(俗稱雪種)的損耗與冷氣機的折舊微不足道],即是電費或燃料,畢竟電費與燃料再貴比起租金及企業形象(在香港我還沒有聽到高碳排對企業形象的影響)也真的不算甚麼。
說得太遠了,回到正題,我一直有一個狂想,就是能夠有一個儀器或工具,體積不大,可以隨身攜帶,用作吸收在家外過多的冷氣(或把冷氣轉為可儲存的冷能量),然後每晚把這個“叉飽電”的東西放進家裡的特別冷氣機,把冷氣釋放。以每天在不同地方感到寒冷的程度,我相信每天“偷”回來的冷氣足夠我睡八小時之用。這東西好處有三:第一,好好利用能源,把多餘的冷氣也用盡;第二,在寒冷的空間吸收一點冷氣到那東西,讓空間回暖,好讓自己不用捱冷;第三,節省一點自己的電費或製冷劑的損耗(哈哈哈)!
話到如此,其實如果各界把冷氣開弱一點、正常一點、合理一點,這狂想就不會出現了。